就在纳兰中二甲之后,卢氏怀孕了,真是双喜临门。纳兰这一年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向卢氏讲得最多的自然是顾梁汾。生活如鲜花着锦一般,有着无限希望。
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末,卢氏生下一个男孩,全家人都很高兴,给孩子取名为“海亮”。卢氏的生产过程不太顺利,吃了不少苦头,但既然平安生了下来,想着好好调养一下总会慢慢恢复。谁也没有想到,不过拖了一个月,卢氏病情日益加重,竟到了不治的地步。纳兰始终记得卢氏最后的样子:她使劲睁开眼睛,看着他,却已经无力说话,她用手指了指门口嫫嫫抱着的孩子,却不敢让孩子近前来。卢氏朝纳兰勉强挤出一丝笑意,眼里满满都是沉重的嘱托和眷恋的不舍,然后就这样去了。她拼尽了所有的力气,也只是能多看纳兰和孩子几眼,然后夫妻、母子的缘分就此而尽。
这一年卢氏才二十一岁。在古代,生孩子对于女性来说像是走了一趟鬼门关。纳兰看着刚刚满月的孩子,精神恍惚,他觉得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怎么可能呢?妻子那么年轻。怎么会呢?家里一直请着京里有名的大夫。明明之前两人还一起谈天,一起商量孩子的小名;卢氏还亲自裁剪、给孩子准备小衣服;同时还时时督促自己早点休息——那个人去哪了?纳兰不知道,纳兰不敢想。
按习俗,纳兰将妻子灵柩暂厝于双林寺禅院,等做完法事再下葬,大约需一年时间。当天夜里,他遣走身边的仆人,独自一人为妻子守灵。以前,他读过佛经,但于佛理尚没有深切的领悟,此时此刻,深夜寂寥之时,他似乎突然有所领悟。这是他第一次亲身经历最亲密的人离开,深深体会到: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仿佛命运无法自主的过客。
纳兰轻轻跟妻子说话,生怕她寂寞,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涌出许多诗句:
挑灯坐,坐久忆年时。薄雾笼花娇欲泣,夜深微月下杨枝。催道太眠迟。
憔悴去,此恨有谁知。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未梦已先疑。(《望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在持续不断的诵经声中,在缥缈摇曳的灯火之中,纳兰身在那里,似乎又不在那里;魂在身里,似乎又飘到不知何处。纳兰感觉自己的一部分也随妻子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