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资讯
>
资讯详情
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
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
作者:楼宇烈,傅首清主编
定价:
¥58.00
辽史--全五册(精)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辽史--全五册(精)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作者:脱脱著 刘浦江整理
定价:
¥280.00
南明史(精装本)
南明史(精装本)
作者:钱海岳撰
定价:
¥980.00
宋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平装本)
宋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平装本)
作者:(梁)沈约 撰
定价:
¥360.00
魏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
魏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
作者:魏收著 何德章,冻国栋修订
定价:
¥510.00
史记--全五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精
史记--全五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精
作者:[汉]司马迁撰 陈曦、王珏、王晓东、周旻译
定价:
¥298.00
全元词(全三册)--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全元词(全三册)--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作者:杨镰主编
定价:
¥298.00
金史(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
金史(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
作者:[元]脱脱等撰
定价:
¥540.00
邹鲁文化研究
邹鲁文化研究
作者:贾庆超等
定价:
¥0.00
明实录 附校勘记(183册)布面精装
明实录 附校勘记(183册)布面精装
作者: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黄彰健校勘
定价:
¥45000.00
宗教与人生丨吕洪年:古今海龙王信仰概观
左传探赜丨傅刚:鲁伯姬归宋,三国来媵说
读书有法丨杨国荣:从早年的野路子到“自学”的大学生活
文化史知识丨纪昌兰:漫谈宋代女性的假发
读书有法丨杨国荣:从早年的野路子到“自学”的大学生活
特别关注丨信立祥:陨落帝星的无奈哀荣
礼俗文化丨邵凤丽: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
古典文学漫谈 丨张一南:你可能背了假的绝句
本期话题丨邓小南:回望田先生
本期话题丨林鹄:先生的“耳提面命”
古典文学漫谈 丨张一南:孟浩然是不是从黄鹤楼去的广陵?
发布时间:2025-04-10 14:34:20
来源: 文史知识
作者:张一南
李白有一首名作,你一定会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也一定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现在可见的最早的李白集子,也是这么写的。
这个题目也十分合理。孟浩然和李白是很好的朋友,特别是在写古体诗这件事上志同道合,他们俩的关系,其实比王维和孟浩然要亲近得多。李白确实去过黄鹤楼,孟浩然也确实去过广陵。孟浩然长期在襄阳隐居,从黄鹤楼去广陵听起来也合理。李白在安陆当女婿,看起来经常跑到襄阳去找“岑夫子,丹丘生”他们喝酒,他跟孟浩然的友谊应该也是这时候建立起来的。如果说李白为了送孟浩然去广陵,特意从安陆往黄鹤楼跑了一趟,也符合李白重情任性的人设。但是,这个题目有一个不合理,就是孟浩然去广陵的时候,不是从黄鹤楼走的,没有顺长江而下,没有“孤帆远影碧空尽”。
孟浩然中年有一次漫长的游历,途中经过了广陵。但是,他不是直接去的广陵,而是兜了一个大圈子:他先是从襄阳北上洛阳,就像后来杜甫说的,“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程,他有可能走的是陆路。唐朝人很喜欢这条路,大概是这一路经过的都是当时的繁华地区。从洛阳出来,他经汴水到达亳州,转经淮水到达扬子津。之后,他也没有直接去扬州,而是直接插到了杭州,又南下直到乐清,在今天的浙江一带游玩了一圈之后,才作别了越州的好友,去了扬州。这一路,他都在写诗,记录得明明白白。
那有没有可能,从黄鹤楼去广陵,是孟浩然的另一次旅程?不能说全无可能,但好像不太现实。当时的交通条件,很难支持一个人有多次这样大规模的游历。就算孟浩然真有这个财力,如果我是他的话,我也不会选择再去已经去过的扬州。如果我实在太爱扬州,又从黄鹤楼专门去了一趟的话,也不会一路上一首诗都不写。所以,存在一种很大的可能性,李白这首诗,送的并不是孟浩然。
李白还写过一首《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也是在湖北境内的长江边上“客中送客”之作。“孤帆远影碧空尽”是大白天,“月下飞天镜”是凌晨。也许是送的同一个人,做了不同的艺术处理。也许送的是不同的人,李白做类似的事做了不止一次。李白在黄鹤楼送别的这位“故人”,很可能不是孟浩然。也许,在李白的生命中,这个人更重要,但是这个人不是那么优秀的诗人,已经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那么,这个题目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这个题目有可能不是李白亲手写的。即使是李白的诗,流传下来也是要经历无数磨难的。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曾经把自己的一部分诗稿托付给好友魏颢。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的很多诗篇都散佚了。大乱结束后,魏颢重新把这些诗整理起来。但是估计,这里面已经有缺失了。至于安史之乱后李白写的诗怎么办,魏颢也管不了了。当时李白还活着,他手里还有没有魏颢手里没有的诗,也不好说。除了魏颢本,还有一些唐人整理李白的诗。可惜,这些版本,今天都看不到了。
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李白文集,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南宋初年的蜀刻本。这个版本保存了很多珍贵的信息,是后来的人所不能知道的。但是毕竟,这个版本与李白之间,不仅隔着安史之乱,隔着五代十国的战乱,还隔着靖康之难。
在流传过程中,诗题和其它文字一样,有可能因为物理损害看不清了;有可能某处抄出来一首佚诗,但没有题目了;有可能李白写的时候就很率性,题在亲友的扇子上之类,没有写题目。这时候,整理者就需要帮李白加一个题目,提示诗的主要内容,与其它诗篇区别开来。为此,整理者需要根据诗的内容,作出自己的提炼和判断。这样的工作,恐怕在流传的每一步中都有人做。这么做,不一定是狂妄,有些题目,可能李白看到了也要赞同,有功于李白诗的流传。而不能排除,有些题目加得是不合适的。
比如“故人西辞黄鹤楼”这首诗,假如丢了题目,我们应该怎么给它拟题目呢?诗中没有提到是送谁,题为《黄鹤楼送别》是最保险的。诗中又提到了“下扬州”,写成《黄鹤楼送人下扬州》也是保险的。但也许你还不满足,还想往上加。你会想到,“扬州”这个名字,就是现在一个行政单位的名字,觉得不够古雅,于是想到了扬州的古称是“广陵”,于是写成“之广陵”。然后你对“送人”很不满意,觉得太没有信息量了,这时候你发现,孟浩然曾经在扬州写过诗,李白在黄鹤楼送的,很可能就是孟浩然,于是你大喜过望,写上了“送孟浩然”,诗篇一下子就浪漫起来了。
如果是足够好事的人,是有可能根据这二十八字,推测出这么一个题目的。但是,这么做是有可能出问题的。比如说,孟浩然去广陵,并不是从黄鹤楼出发的,你就穿帮了。所以,即使是不曾有过异文的题目,也不能作为百分之百的证据,还需要综合考虑其它因素。
还有一个问题是,李白说“扬州”,不一定就是广陵。话说上古之时,大禹把天下分为九州。当时南方开发较少,所以南方只分了两个州,东边叫扬州,西边叫荆州。所以,“九州”意义上的扬州和荆州,都比今天的范围大多了,都包括了好几个省。中国南方也据此分为了两个文化区域。我们会感觉,扬州的“江浙沪”,和荆州的湖北湖南,在文化上还是不同的。“荆扬之争”在中古南方的军事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李白是好古之人,他此时所处的黄鹤楼,属于古荆州,这时候他说“扬州”,可能指的是古扬州,是指一片很大的区域,不一定是指“广陵”。他在另一首诗里说自己处于“荆门”,也不一定是指今天的荆门市,而是指自己处在古荆州。
这样的话,“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你要离开古荆州的地盘,到古扬州去了,在这花如烟雾的美好三月,广袤而繁荣的古扬州大地,一定有看不完的美景。如果是指古扬州,那么这句诗就显得更阔大、更浪漫,引发人无限的想象。
李白这首诗最精彩的,还是后两句。那是一种凝望的姿势,送别者凝望着朋友离去的船帆,一直到看不见了,只剩下滚滚长江,流向天际。其实送别者眼中的风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直站在那里凝望,可见他对朋友是多么的不舍。
而这个凝望的姿势,也不是李白首创的,是他跟谢朓学来的,谢朓曾经在《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中写道:“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诗人在舟中极目远眺,辨认着地平线上小小的黑点:这个是驶向天际的归去的航船,那个是耸入云中的江边的树木。重要的也不是“归舟”与“江树”的形态,而是诗人凝望的姿态。在疲惫的宦游途中,诗人看着空旷的江面,升起一种孤独感。他努力地远望,即使看不到同路的人,看到一点熟悉的风物也是好的,而他看到的只是别人驾着船回家了,想象着别人的村落中围绕着古树的人间烟火。他没有明说孤独之情,而是把一切藏在了凝望的姿态之下。
李白学习了谢朓的写法,只不过转换了视角,从舟中变成了楼上。这样更好,在舟中看“归舟”,不如在楼上看更自然。所谓的“孤帆”就是“归舟”,而“天际”二字都没有变。李白不仅继承了谢朓观察到的物象,更继承了他写作的思路,将离别之情藏在了凝望的姿态之下。
或许,李白也在想象,友人离去之后,孤帆一片,在大江之上,也会像谢朓那样,“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吧。“天际识归舟”这个句子太好了,所以后来宋朝的柳永又化用了一次:“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虽然柳永写的是佳人,但是视角也是在楼上望归舟,吸收了李白的合理成分。说明柳永大概也懂了李白的用意,并不是单纯地拿了谢朓的诗句来用。柳永的这首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开头的长调,本身也是一首行旅词,写的是男性在旅途中的孤独之感,这在以前的词中是少有的,因此,他也更需要到前代的诗中去借资源,与前代的士人对话。
孟浩然也不愧是李白的好友,虽然李白在黄鹤楼送的可能不是他,但是他在东南游历的时候,也想起了谢朓的这两句诗,写下了另一首名作《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里的“野旷天低树”,就是谢朓的“云中辨江树”。李白和孟浩然确实是志同道合,一个用“天际识归舟”,一个用“云中辨江树”,可以说是心有灵犀了。
孟浩然也像谢朓一样,在旅途中的江面上感到了孤独。他也极目远眺,看到的也是天边的树,与谢朓看到的风景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孟浩然更远地退向了幕后。谢朓还写了一个“辨”字,把自己带到了镜头里,把自己努力辨认江树的姿态也写进去了。孟浩然则一个动词也不用,用纯粹的名词句,呈现了一个纯美的画面。画面中只有暮色下的旷野,低垂的天际,以及仿佛插入了天空的树枝。不细想的话,我们几乎觉察不到作者的存在,以为这天边的树影就是外在于人类的自然,而很难发现诗人凝望的姿态。
[清]王翚《孟浩然诗意轴》局部
李白也是这样,“孤帆远影碧空尽”也是一副纯美的画面,省略掉了“识”字,让诗人的存在变得更隐蔽了,也就让诗人的心理活动隐藏得更深了。
顺便说,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也是用对句作结的,弄不好,这四句也只是诗的开头部分,或许他后面还有很多话要说。
那么,李白如此深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帆影,除了对友人的深情以外,还有没有别的情愫呢?李白对古人有着深刻的共情,此时,他站在古荆州的地面上,看着友人往古扬州去,心头一定涌起了无数六朝旧事。他的偶像谢朓,就曾经奔波于这大江之上,在荆扬之间谋求机会。
从东吴开始,中国历史的重心逐渐南移。原来在中原人眼中一片空白的南方,此时分出了阶层。包含了建邺的扬州,比西边的荆州得到了更多的开发,显得好像要“高贵”一点。所以东吴的时候,就出来了一首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这个童谣产生的背景,是孙权本来定都建邺,到了孙皓的时候,想要迁都到武昌去。武昌的鱼非常美味,建邺的水却又苦又涩。那么,建邺究竟有什么魅力,让人宁愿放弃在武昌的舒适生活,在这里受罪呢?后面甚至还说到,宁可死在建邺,也不愿意到武昌去住。
其实,很简单,建邺是老的国都,在“老建邺”的心目中,恐怕离开这块风水宝地,就都是“乡下”,是没法生活的地方。现在皇上要迁都,肯定说新国都千好万好,但是建邺人还是心存疑虑,不敢轻信这样的话。
我小时候,上海有个说法:“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就是当时浦东刚刚开发,浦西是老城区,人们觉得,哪怕在老城区只有一个小小的容身之所,过艰苦的生活,也比到新开发的地方住大房子、享受生活要强。现在回头看来,这种想法只是人的思维惯性而已。
东吴的时候大概也是,人们排斥武昌,希望留在建邺,只能说明,建邺开发更早,武昌是新开发的。后来的东晋南朝,一直定都在建邺,而荆州的武昌,则是副首都的地位。无论皇族还是士人,如果在建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会考虑到武昌一带发展。谢朓也是其中之一。
李白看着友人向古扬州的方向驶去,不由想起了从书上看来的六朝金粉之地的种种繁华。他想,如果有机会,我也要到古扬州去游历,亲眼看一看我的偶像们生活过的地方。而此刻,他正闲居在这里,甚至还不如六朝时在武昌的人们那样,可以建功立业。建邺已不再是国都,而古荆州越发成了闲居之地。在“笑而不答心自闲”的超然中,李白也难免会生出隐隐的焦虑,与他在书中读到的六朝诗人的命运叠印在一起。所以,李白在黄鹤楼上模仿谢朓的姿态,不仅是学习他观照自然的方式,也是在暗暗地拿自己的命运与他对比。除了友人之间的深情,也包含了对古人的追慕,对前途的隐忧。
“孤帆远影碧空尽”的风景,看似纯粹的自然,实则有着深广的中古社会文化背景。中古士人的每一次离别,都渗透着对未来命运的忧思,李白也不例外。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5年第3期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