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言仁,根据不同的弟子、不同的境域而有变化,如较为后进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这样的回答简单通俗,“仁者爱人”的类似说法广为流传,如“泛爱众而亲仁”。朱子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他认为:“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由此将仁赋予爱之理的进路。以上是儒学之仁最主流、最普遍的观点,也最容易为大众所理解。除此之外,还有孔子为最先进的弟子颜回言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颜之仁要经过“克己复礼”才能成就,属于一种艰苦的修身过程,其主动性取决于求仁者,并能达到天下归仁的境界。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从孔子的评价来看,颜回是孔门弟子中证仁最有成就者,通过克己复礼实现了仁,证成了仁。综上来看,“仁者爱人”与“克己复礼为仁”代表了中国儒学的两种仁学思想,前一种侧重于道体,表现出儒学的世俗性伦理,并广泛流传;后一种依赖功夫,表现出儒学的实践伦理及终极追求,以此树立道德典范。
中国近世儒学的展开以四书为基础,其中成仁之学是儒家精英的毕生追求。“国乱现忠臣”,国家危亡既能检验忠臣,也能检验大儒成仁。宋亡时有文天祥,他以仁为己任,杀身成仁,如其绝笔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明亡时有刘宗周,他绝食殉国,成就一代完人。刘宗周一生致力于成仁之学,根据儒学传统的“仁者,人也”“仁也者,人也”,成仁之学也就是证人之学。其中,孔颜之学是成仁的关键所在,如刘宗周的老师许孚远指出:“求仁是孔门第一事,颜子是孔门第一人,克己复礼是为仁第一功夫。”刘宗周的核心著作《人谱》是学者成仁、证人的集中呈现,是刘宗周一生证人实践的经验总结,并明示了具体的证人步骤,主要包括六个条目:一是凛闲居以体独,二是卜动念以知几,三是谨威仪以定命,四是敦大伦以凝道,五是备百行以考旋,六是迁善改过以作圣。从微到显,面面俱到,作为成仁之谱、证人之谱,《人谱》遥接孔颜成仁之学。
主敬的核心在于“敬”,“礼者,殊事合敬者也”。由此,“克己复礼”相当于克己以主敬。主敬是道德行为个体自我约束的克己,对接孔颜“克己复礼”的四目,以礼约束视、听、言、动,这相当于证人要旨第三目的谨威仪以定命。在第三目中,刘宗周将视、听、言、动扩展到九容,即足容当重、手容当恭、目容当端、口容当止、声容当静、头容当直、气容当肃、立容当德、色容当庄。但是,这样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约束使得道德个体行为符合礼,然而在道德个体内在活力激发前,却多处于被动防范状态;二是道德个体之所及多是显性的规范,对于其内在之知与意尚未有足够观照。上述两个主要问题难以通过主敬解决,故刘宗周中年转入慎独。
主敬对应的“克己”之“己”相当于能够视、听、言、动的道德行为主体,这样的“己”是显化的,孔颜对此的约束方式是礼。孔颜之时,周礼尚在,故有章可循,有礼可依。两千余年之后,至刘宗周时,具体的周礼已难以追寻,刘宗周将礼内化为敬,这是孔颜“克己复礼”之礼的新诠释,也是宋明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刘宗周更进一步内化“克己”之“己”,提出己内之己,“己以内又有己焉。只此方寸之中作得主者是,此所谓真己也”。己内之己便是独,人的敬的行为源于独,因此,克己内化为慎独,这相当于证人要旨第一目的“凛闲居以体独”。刘宗周将证人诉诸于独,其证人、成仁均是依靠道德行为主体自身的努力,这与西方宗教依靠他力的救赎形成鲜明对比。如果此独体戒惧不慎,便会表达在念虑之微,念虑之微显化为九容等,故而在证人第一目与第三目之间还有第二目的“卜动念以知几”。“独”尚未显化,而动念则已经在心内显化,故第二目的证人要旨决定了第三目,源于第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