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知的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有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其实当时,还有一位,与他们并驾齐驱。
他的代表著述,被梁启超誉为“数千年中历代圣人思想的一个总结,凝聚着东方哲人智慧的精华,实乃醒人之良药,逆耳之忠言”,长期以来,却被历史的尘埃掩埋。
他就是唐甄。这本著作,叫《潜书》。
唐甄(1630—1704),原名唐大陶,字铸万,别号圃亭。生于四川达州,为顺治丁酉举人。他出身仕宦世家,自己却功名淹蹇,仅有山西潞安府长子县知县不到一年的为官经历,因此也使得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寥寥。
唐甄困顿半生,衣食匮乏,虽为文不辍,却鲜有人知。幸得以文名当世的魏叔子(魏禧,字叔子,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慧眼识珠,才使得他的才华为人所知。
史载,当正躺在竹床上袒裼纳凉的魏叔子读到唐甄的书后,“蹶然起,呼门者追客,必使反”,“衣冠迎入,扶大陶坐堂上,而自拜于堂下,曰:‘五百年无此文矣!’”他读竟付梓,《潜书》才得以一见天日。
曾参与编撰《明史》人物传的清代文学家徐釚,盛称唐甄的著述为“当代作家第一”;清初的思想家王源,读了《潜书》说:“初见其论学、论兵诸篇,卓识伟论,非近代所有,文亦驾唐宋而上,为之狂喜。”
《潜书》原名《衡书》,唐甄在初创《潜书》时,模仿东汉王充《论衡》的体例,共完成十三篇,取名为《衡书》,是向王充致敬,同时蕴含作者的政治抱负:“志在权衡天下。”
后来,《衡书》增加了八十余篇,已突破原有规模,唐甄感于自己颠沛流离、连蹇不遇的人生境遇,遂将书名改为《潜书》,取“潜而待用”之意。
“潜”这个字,让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东汉思想家王符所著《潜夫论》。这部书是先秦子书匡正时蔽、解除民瘼、扶倾救乱、力挽衰世的“救世”精神在东汉的特别传承。全书揭示汉末弊政乱俗,讨论治国安民方法,在理想主张与精神品格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潜夫”,表明作者是隐居山野、身处下位的处士,同时表现作者对于自我价值的一种认识。
从子书理念的承传上看,就如唐甄友人杨宾所说:“唐子铸万独喜《孟子》《战国策》《管》《列》诸书,读之终身不倦。 ”(《唐铸万潜书序》)唐甄是非常推崇先秦诸子之文的,《潜书》从整体结构到具体章法,都体现了鲜明的子书特色。比如在行文中,唐甄主动吸借鉴先秦诸子的写作手法,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对论题展开分析辩难,说理喜用比喻、寓言等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从先秦诸子,到两汉子书之翘楚,再到清初子书之代表,精神和文法上的双重传承脉络,通过书名就可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