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毒教材”事件引发热议,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在于插图的绘制上,还涉及一些儿童读物的内容问题,这也进一步引起了社会公众对教材和儿童读物质量的关注。儿童教材读物不同于一般出版物,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和心理,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质量问题不容忽视。那么,哪些内容能够被选入儿童教材读物,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筛选的标准是什么?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代表的传统蒙学经典,是如何被阅读接受的,是否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基础教材建设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为日后教材出版工作留下了哪些经验启示?这些疑问,都将在本期“本刊专稿”中得到解答:陈俊洁的文章,围绕20世纪20年代“儿童教材是否应当采用神话”的思想论争,梳理论争双方的主要观点、立场目的,考察论争对于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材及儿童读物出版的影响;于翠玲的文章,以启功先生对《千字文》的考证为线索,探讨《千字文》从法书文献到童蒙读物的流传轨迹,为我们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案例;曹继光、杜永生两位的文章,聚焦20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参与“五四”学制教材编写与出版的历史,提炼出版经验,对于出版社教材出版及教材管理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这些文章并不局限于出版史的研究范畴,而是从思想史、艺术史、教育史等视角切入,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有益尝试,对于研究基础教育出版很具参考价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教育出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值得出版学界、业界进一步研究。我们期待大家参与进来,踊跃投稿,为教育出版献言献策,共同探索教育出版的发展之路。本期还有其他文章,值得向大家推荐。其中有两篇与商务印书馆前辈陈原先生有关的文章,一篇聚焦于其序跋写作,陈原先生为自己和他人所撰的序跋及前言后记,不仅折射出其六十余年编辑出版生涯的“心史”,这些自然真切的文字也让我们得以知晓出版前辈言行背后的教益;另一篇则是对同为业界先进的俞晓群先生《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一书的阅读感想,俞晓群先生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他心目中的出版前辈,指引我们直探出版初心,感悟出版真谛。一部经典的学术著作如何在编辑手中再度开发,发挥更大的出版价值?从选题策划、联系作者方沟通版权,到编校加工、出版,编辑做了哪些工作?本期“出版手记”刊发的文章,在编辑出版《书于竹帛:中国古代文字记录(六十周年纪念版)》的基础上,综述了该书从1962年英文初版问世后的出版历程,六十周年纪念版的底本选择、内容增删和编校经过,以及该书作为学术论著的价值及其蕴含的学术精神。常读常新,与时俱进,或许正是经典的核心价值所在。而出版人致敬经典、推陈出新的所作努力,同样不可或缺。希望这种“解剖麻雀”式的案例分析,能够为当下的经典打造提供有益的参考。目 录卷首语丨本刊编辑部本刊专稿20世纪20年代儿童神话教材论争研究 | 陈俊洁从法书文献到童蒙读物的流传轨迹——以启功先生《说〈千字文〉》为线索 | 于翠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四”学制教材出版历史脉络与基本经验 | 曹继光 杜永生专题研究武英殿修书处书籍通行机制研究 | 张小李《越缦堂日记》的传播与影响 | 张桂丽大学新文学教育合法性的确立——现代作家的文学理论课程研究 | 于 萌百年荣光与精神汇聚: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日记出版的考察 | 金 强 张子涵史料钩沉北平文化学社略考 | 胡沈秋《洛丽塔》汉译本梳考 | 杨燕妃 彭林祥刍议陈原序跋写作的出版情怀和学术追求 | 阎伟萍 张 洪当与“前辈”们相遇——以俞晓群《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为中心 | 李振荣出版手记生动诠释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经典之作——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六十周年纪念版)》出版手记 | 朱宝元书评出版史作为社会史——评《启蒙·生意·政治:开明书店史论(1926—1953)》 | 张敏迪多重视野下的开明书店史——评《启蒙·生意·政治:开明书店史论(1926—1953)》 | 熊静文出版社视角下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评《启蒙·生意·政治:开明书店史论(1926—1953)》 | 段 煜“出版”的光影:对三篇书评的回应 | 邱雪松出版大事记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