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是一年中除春分之外另一个昼夜平分、承上启下的节气。此日一过,昼渐短,夜渐长,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风渐清,露渐冷。《逸周书·时训》载:“秋分之日,雷乃始收,后五日,蛰虫坯户,后五日,水始涸。”(《艺文类聚》卷三《岁时部》引)这些迹象预示着万物由盛而衰,不由得使观者触目伤怀。因此中国很久以前就有“悲秋”的传统,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
古往今来,深秋之时云高气静,大雁南飞,草色枯黄,树木凋零,萧瑟的景象大略无差。然而面对同样景象,处在不同境遇下的文人,其悲伤情绪却又有百种千端:在宋玉是《九辩》“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的不遇之忧,在曹植是《秋思赋》“居一世兮芳景迁,松乔难慕兮谁能仙”的薄命之叹,在庾信是《小园赋》“不雪雁门之踦,先念鸿陆之远”的离国之恸,在杜甫是《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潦倒之恨,在范仲淹是《渔家傲》“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怀乡之思……
而在嘉祐四年五十三岁的欧阳修写作《秋声赋》时,秋天引起的悲感是听觉先于视觉触发的。
因此尽管后来欧阳修权位日隆,甚至嘉祐六年官拜参知政事,却终于辞官退隐,归于沉寂。随着仕宦生涯的起落,他虽一直在纷争中坚持,仍不免从年轻时“凡物之幸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伐树记》)的力求有用于世,转为衰年“何日早收身,江湖一渔艇”(《述怀》)的厌倦官场、清旷豁达、淡泊名利。早年同梅尧臣等人交游时自请的雅号“达老”,冥冥中已经为他的一生下了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