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开启,面对纷繁的旅游信息和热门景点的人潮,你是否感到一丝迷茫?不妨换一种方式,翻开“三全本”的《洛阳伽蓝记》《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让古人的文字成为你的向导,穿越时空,深入探访洛阳、开封、杭州这三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都。
作为公认的“释源祖庭”,其寺名便直接源自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详细记载的“白马驮经”典故。虽然现在寺内建筑多为明清及后世重建,但寺址自古未变。清凉台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基址,相传为汉明帝当年避暑读书和安置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处,是追溯中国佛教起源的核心地标。走进白马寺,袅袅不绝的诵经声,延续着千年古刹的香火,是《伽蓝记》所载佛教在洛初兴与传承的最直接印证。
这里是北魏洛阳城的所在地,也是《洛阳伽蓝记》故事发生的舞台核心。如今是国家级大遗址公园。在广袤的田野下,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已清晰揭示了北魏宫城(宫城区)、内城(金墉城、建春门等)、外郭城的轮廓。永宁寺塔基遗址是公园内最重要的展示点,巨大的夯土塔基和出土的大量精美泥塑佛像残件(现藏洛阳博物馆),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的绝世高度与佛教艺术的辉煌,是杨衒之笔下最震撼人心的“纸上伽蓝”在现实中的锚点。站在遗址上,书中所载伽蓝的方位和规模变得具体可感。
开封:汴梁繁华的遗痕与地上地下的对话
现存的明清开封城墙是在北宋东京内城基础上多次修筑而成。大梁门(西门) 是重要的登临点。城楼内设有开封城墙古马道遗址博物馆,分层展示了清、明、宋三个时期叠压在一起的古马道遗迹,直观呈现了“城摞城”的奇观,是开封城历史层累和黄河水患影响的最有力物证。
州桥是《东京梦华录》中反复提及的中心地标。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掘,揭露出北宋州桥遗址的主体结构(包括巨大的石砌桥面、桥墩、部分浮雕石壁)及与之相连的汴河故道(唐宋至明清)。这里是感受北宋汴梁城市核心区风貌的关键性考古现场。
这座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的琉璃砖塔,是《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开宝寺灵感塔。它并非铁铸,但因塔身褐色琉璃砖远望似铁而得名。历经近千年风霜、地震、洪水甚至日军炮击,虽略有倾斜,仍巍然屹立,是开封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位于禹王台公园内,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是开封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原为六角九层巨型佛塔,元代上部遭毁,现存三层,清代在残基上加建六级小塔,形成独特造型。塔身镶嵌着数以千计的佛像砖,虽经岁月侵蚀,仍可见其精美多样,是研究宋代佛教艺术和建筑的重要实物。
杭州:临安遗韵的湖山印记与城市肌理
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御街,其走向与今日杭州中山中路大致重合。在中山中路(靠近鼓楼区域)设有南宋御街遗址陈列馆,通过玻璃栈道或展示窗,可以清晰地看到地下保存的南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道路叠压遗迹,包括石板路、排水沟、房基等,是感受临安城核心脉络的绝佳地点。
位于中山中路南端,是南宋御街的起点之一。现存鼓楼为明代重建,但其位置是南宋朝天门的旧址,是进入南宋皇城的标志性门楼。
德寿宫是宋高宗赵构退位后居住的宫殿,规模宏大,被称为“北内”(皇宫称“南内”)。近年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其遗址已建成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馆内通过原址保护展示、数字化复原、文物陈列等手段,生动再现了这座南宋皇家宫苑的格局、建筑风貌与生活场景,是理解《梦粱录》中宫廷部分的重要实体依托。
矗立在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吴越王钱弘俶为镇钱塘江潮而建。南宋时重建,现存砖构塔身为南宋遗存,外部木构檐廊为清末重建。登临六和塔,可远眺钱塘江(及钱塘江大桥)的壮阔景色。虽然吴自牧记载的江潮“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盛况因河道变迁已难完全重现,但在特定季节(如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仍能感受其气势。六和塔作为杭州的标志和门户守护者,见证了临安作为南宋“行在”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