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汤志钧先生期颐大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办了“庆贺汤志钧先生百岁华诞暨汤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笔者蒙邀参会,并受中华书局总编辑的委托在会上致辞,向汤老先生送上中华书局的美好祝福。
赴沪前,致电书局原近代史编辑室主任陈铮先生,说明此行任务。陈先生深感欣慰。关于汤先生与中华书局的关系,陈先生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早有深思,写有回忆文章文稿,总结出三点:汤先生是在书局出书最多的作者,是对近代史编辑部助力最大的学者,是书局总编辑的挚友、编辑的良师。这三点道出了老中青中华人的共同感受和心声。
在书局出书最多的作者
近代史学界,著作之丰,汤先生不失为一位,他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主要围绕康有为、章太炎的研究,一共有12种,其中著作八种:
《戊戌变法简史》,1960年8月出版
《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上、下),1961年4月出版
《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下),1979年10月出版
《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上、下),1982年6月出版
《康有为与戊戌变法》,1984年10月出版
《近代经学与政治》,1989年8月出版,1995年3月再版,2000年8月第3次印刷
《章太炎年谱长编(增订本)》(上、下),2013年3月出版
《经与史:康有为与章太炎》,2018年3月出版
编纂整理的近代人物文集和日记4种:
《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下),1977年11月出版
《康有为政论集》(上、下),1981年2月出版,1998年6月第2次印刷
《陶成章集》,1986年1月出版
《王韬日记》(与方行合署),1987年7月出版,2014年再版
据汤仁泽先生编《汤志钧先生著书目录》,可见汤先生还有16篇文章刊于书局出版的《中华文史论丛》《文史》《书品》和学术会议论文集,以及近代报刊影印说明4篇、《文廷式集》序1篇。
在书局出版,又堪称汤先生代表作的当属《戊戌变法人物传稿》《近代经学与政治》《章太炎年谱长编》三书。
汤先生与书局结缘始于“书”,早在1958年,年仅三十多岁的汤先生将以文言文撰写的《戊戌变法人物传稿》投稿书局,受到老一辈出版家、曾任近代史编辑组组长张静庐先生的青睐,该书于1961年4月出版。
1963年书局计划再版《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建议:“改为语体文,每个人物的活动,不要限于戊戌,可以综合一生分析研究。”为此,汤先生广泛搜求史料,“作了大量的补充、修订、改写”。(《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增订题记”)从初版到增订本,“越廿余年晨昏,积百万言芜稿”,又是“南北访求,耆老征询”。至1980年复经长达十个月的正楷繁体缮写,方成定稿。汤先生后来忆述:“盖余所撰各书,以此书缮写最具功力也。”(汤仁泽:《百岁汤志钧:为康有为、梁启超和章太炎三大思想家的深入研究探索之路》)1982年增订本问世,全书仍以文言文写就,繁体直排,篇幅已较初版增加了近两倍。该书问世后,广受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戊戌变法人物、史事的重要参考书。
李侃先生与近代史学者之间的佳话很多,当时,近代史的学术会议多,会议期间有的学者忙完会务于晚膳后,不约而同到李侃先生的房间串门,有的自带好酒、小菜,小酌畅谈。时间久了,发现李侃、汤志钧、林增平、金冲及四位,酒量颇大,被封为圈内“四大酒仙”。后来,李文海先生酒量也不小,被称“后起之秀”。李侃主持近代史出版工作之时,有些选题便是在开会串门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聊出来的。
汤先生更是书局近代史编辑的良师,陈铮先生感受深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近代史编辑室许多出版项目正是仰赖汤先生的帮衬得以圆满。70年代至90年代,陈铮先生常到沪上公干,每次必会到延安西路1545号拜谒汤先生和汤夫人,总会受到热情招待。
陈先生回忆:自己从事编辑工作,得益于汤先生的扶持、指导与帮助,从汤先生那里学到很多,包括为人和做学问。例如书局计划出版《黄遵宪集》,原请方行先生承担。80年代后方先生忙于行政领导工作,便委托汤先生代其完成任务。汤先生科研任务重,便将《黄集》的编辑任务交给自己。在方老已有资料基础上,在汤先生指导和一些学者的帮助下,《黄遵宪全集》于2005年得以编竣出版(2015年增订本改为《黄遵先集》)。陈先生说:“有时为了我工作方便,汤先生还约请沪上有关学者到府上与我见面,洽谈工作,一同小酌。对于汤先生和师母的深情厚意,我由衷感激,铭记不忘!”
后辈如我,汤先生更是良师。作为晚辈编辑,笔者对此体会颇深。2009年至2013年间,笔者有幸任《章太炎年谱长编(增订本)》责编,学到了很多。2009年7月16日笔者致函汤先生,大意谓:《长编》“早已断货,理当重印,得知您已补续新的内容,预备作新书出版”,希望“将增补内容寄来(包括《长编》订正之处)”。11月8日得先生复函:“《章太炎年谱长补》已增订,‘补编’约三十万字,按原式补订,系手稿。”收到来稿,新增内容,均以钢笔繁体缮写,工工整整。此时,先生已年至耄耋。该书于2013年出版,由初版32开改为大16开本,实际增补文字四十万余。期间,汤先生数次逐字逐句亲自审看校样,凡遇疑问,均致函逐一注明;对收到的新资料,及时补入。如来函谓:“章氏万年弟子鲁宗昇之子送来章氏手札,为庚午孟秋(一九三〇年)所书,甚珍贵,特附上。能将前寄手迹中抽去一张,将此纸换上否?”(2011年1月7日)“《章太炎年谱长编》旧校样804页,内有请改正者,凡旁加红笔者,敬烦改正。”(2013年2月15日)汤先生治学之严谨认真,丝毫不减,值得吾辈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