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乃冬季之始。《荀子·王制》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一年即将结束之时,万物收藏,休养生息,为来年春天做好准备。在上古时代,农事耕作、诸侯交聘、争霸战争主要都集中在春天和秋天,因此常以“春秋”来指代一年四季。而当冬季来临时,多数人都会选择窝在家里,待春暖花开时再出门远行。
然而,就是有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即便在凛冽的寒冬,即便路途有万般艰险,他的脚步也未曾停歇。明崇祯九年(1636)初冬,他南下浙江,溯富春江而上,探秘“朝真”“双龙”等洞穴,尽管浙江的冬天时而“西北风颇厉”,时而“雾漫不辨咫尺”。次年,他又赴广西游历。广西的冬夜也很冷,他“卧破站中,如濯冰壶,五更,风峭寒不可耐,竟以被蒙首而卧”。即使这样,第二天清早,便又踏上了新的旅途。一年后,他又来到了云南元谋,随从的仆人病不能起,以至需要僧人“日日化米以供食”,他也“为之怏怏”。不过休整了几天后,他们又开始了向西的旅程。这位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
本书以时间为序,选取徐霞客一生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细节,涉及少年立志、母亲鼓励、友人交往、游历考察等,特别对其晚年“万里遐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作了细致刻画,从不同侧面呈现出徐霞客求真、求实,不断探索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