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资讯
>
资讯详情
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
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
作者:楼宇烈,傅首清主编
定价:
¥58.00
辽史--全五册(精)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辽史--全五册(精)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作者:脱脱著 刘浦江整理
定价:
¥280.00
南明史(精装本)
南明史(精装本)
作者:钱海岳撰
定价:
¥980.00
宋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平装本)
宋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平装本)
作者:(梁)沈约 撰
定价:
¥360.00
魏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
魏书—(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
作者:魏收著 何德章,冻国栋修订
定价:
¥510.00
史记--全五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精
史记--全五册(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精
作者:[汉]司马迁撰 陈曦、王珏、王晓东、周旻译
定价:
¥298.00
全元词(全三册)--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全元词(全三册)--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作者:杨镰主编
定价:
¥298.00
金史(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
金史(全八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
作者:[元]脱脱等撰
定价:
¥540.00
邹鲁文化研究
邹鲁文化研究
作者:贾庆超等
定价:
¥0.00
明实录 附校勘记(183册)布面精装
明实录 附校勘记(183册)布面精装
作者: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黄彰健校勘
定价:
¥45000.00
50年大树被连根拔起,蒲福表12级风和李淳风的8级风,哪个更强?
除了纪念屈原,这些有关端午的冷知识你都听说过吗?
雍正皇帝为何偏爱永明延寿禅师
中华书局四月新书单
古人怎样称呼“你我他”?
出版机构新品牌新书系,瞄准哪些新赛道?
从顾恺之到近代画派:山水画源流
中华书局五月新书单
看懂《西厢记》,你可能需要破解这些密码
中华书局这20种哲学好书,大促来了速入手
纸上汴梁永不谢幕:烟火旧忆,今又新生
发布时间:2025-06-24 15:52:5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陶磊
真正的繁华,不在于朱楼广厦,而在于普通人对生活的郑重其事。
北宋都城东京的热闹市集是什么模样?百姓的衣食住行又有哪些讲究?《东京梦华录》就像一部穿越时空的“纪录片”,生动记录下当时的城市风貌,是了解北宋后期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陶磊凭借长期深耕古典文献的学术积淀,带领读者重新品读这本书。他的解读,能让我们从新的角度发现书中细节——那些藏在勾栏瓦舍间的市井烟火、渗透在岁时风俗里的社会肌理,如何与今日生活形成奇妙呼应,开启一场充满温度的历史对话。
古典文学的信仰
我从2008年开始跟王安忆老师读研,后来担任她的写作课助教,陆陆续续十多年,有幸亲炙。对文学的理解,受王安忆老师影响至深。她曾说:“古典文学于我是永远的欣赏,我完全放弃我的怀疑和判断,以一种盲目、迷信,甚至信仰去读它们。”(《我的“书斋”生活》)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由来已久,中学时的爱好主要是小说,尤爱《红楼梦》。但在王安忆老师的课堂上,我意外听到一位当代作家提起形形色色不那么“大众”的古典作品,《东京梦华录》便是其中之一。我读本科时粗粗翻过,只觉拉拉杂杂,兴味索然。但奇妙的化学反应总是发生在意想不到的时刻。某个午后的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料室里,我重新捧起邓之诚先生校注的《东京梦华录注》,不知不觉便“穿越”到了华夏文化造极的时代。
《东京梦华录》十卷,是北宋遗民“幽兰居士孟元老”在南渡后写下的汴京回忆录。一般认为书名原为“梦华录”,可能是南宋灭亡后才被冠以“东京”二字。“梦华”即该书自序中所说“梦游华胥之国”。“华胥”是传说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仙国,按照《列子》的记载,黄帝曾在梦中去过。后世就用“梦华”表示追思往事恍如梦境。作者孟元老的生平几乎没什么材料,仿佛也是个如梦似幻的假名。只知道他跟随父亲宦游四方,崇宁二年(1103年)来到汴京,在京城居住二十多年。靖康之变后,他随流民南迁,在江南烟雨中回忆京都的繁盛情景,著成《梦华录》。全书不到三万字,却几乎涵盖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梁的方方面面:城市建筑布局、官署衙门分布、朝廷礼仪庆典、民风习俗、时令节日、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生动再现了12世纪上半叶开封城中王公贵族与庶民百姓的生活情景。
北宋不夜城
始于宣德门的御街“一直南去,二百余步”;以自酿“仙醪”闻名的大酒楼“任店”(欣乐楼),“入其门,一直主廊约百余步”;坊巷间“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步”是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历代不一。这些被现代学者反复考证的数据,在12世纪的文本中尤为珍贵。但每次读到这些句子,我都仿佛看见一个固执刻板的男人,穿过京城最宽阔的主干道,走进马行街最大的酒楼,撞上夜幕下军卒投来的警觉目光,他会下意识地开始记步,一点一点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完整个城市,绘成一幅1∶1的实景地图。
于是,每当翻开《东京梦华录》时,迎面走来的孟元老就像一位耐心的导游,带我穿行在汴京的大街小巷,如数家珍:“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熝肉、干脯;玉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卷二“州桥夜市”)看似琐碎的记录,拼凑出东京城惊人的商业图景:潘楼街、界身巷的奢侈品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州桥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同样是酒楼,七十二家“正店”拥有酿酒权,其余“脚店”只能分销;马行街一带的医馆药铺24小时营业,还有专门的儿科和产科;相国寺成了“万姓交易”的大型商贸娱乐中心,“珍禽奇兽,无所不有”。城市功能的专业化分区,构成北宋版的“产业集群”。官府对商业时间的宽松管理,让汴京成为真正的不夜城。
汴京的呼吸与心跳
《东京梦华录》每每被称作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书中记载的“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等字号,恰与张择端画卷中的酒旗招牌互为印证;当我们读到“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时,眼前自会浮现《清明上河图》中熙熙攘攘的虹桥胜景。羊白肠、腌糟肉、冻鱼头、水木瓜、荔枝膏……这些被文字凝固的声波,一一显影:虹桥边歇脚店的“十千”灯笼(“新酒”广告),药铺前“赵太丞家”招牌下的捣药童子,“正店”二楼隐约可见唱曲助兴的歌伎……
不过,在孟元老笔下,汴京的繁华是更加多维的。如果说《清明上河图》定格了这座城市的某个春日(一说秋日),《东京梦华录》则更像一部纪录片,给人带来活色生香的沉浸式体验。卷三“天晓诸人入市”一条,仅220余字,却像长镜头一样记录下1000年前汴京城的破晓时分:清晨5点,寺院杂役敲击铁牌或木鱼的声音率先划破寂静,他们在各自的街区“循门报晓”,便是唤醒市井的晨钟;官员与商人最先起身,预备上朝或开市;随后,城门和桥梁等交通要道旁的店铺次第点灯营业,除了各色粥饭点心,甚至供应洗漱热水;数以百计的屠户,或挑担或推车,浩浩荡荡将牲口载往市集;还有水果、面粉、药品、饮食等各种买卖,吆喝声此起彼伏。这些形形色色的叫卖声,甚至成为当时说唱艺术的重要题材。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载:“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间以词章,以为戏乐也。今盛行于世,又谓之‘吟叫’也。”俨然北宋版的《报菜名》。书中提到的小吃名目据说有一百多种,这不仅是饮食清单,更是市井欲望的具象,是这座城的呼吸与心跳。
孟元老记录的又不仅是声音,更是声音背后的生存智慧。从州桥往南,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是东京城最著名的“美食街”。盛夏的冷饮铺供应“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到了冬月,便改卖现烤“猪皮肉”“野鸭肉”。这些声调起伏中,藏着普通人对生活的精打细算。作者本人同样表现出了对物价的高度敏感:小酒楼的下酒菜、夜市的路边小食,每份“不过十五文”;早市的酒水似乎也更便宜,“不过二十文”;到街市办事,如果不想走路,租一匹马也“不过百钱”。我们读到的不仅是北宋的经济活力,更是普通人对生活的悉心安顿。
对遗忘的抗争
靖康之变后,州桥宫阙化作焦土,与孟元老笔下“节物风流,人情和美”的汴京形成刺眼的对照——记忆里精心保存的盛世图景,恰恰反衬出现实的支离破碎。他在自序中说:“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这种怅然,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文明骤然崩塌的惊惶与不甘。这让我想起在西湖香市重温旧梦的张岱,两位隔世文人都把破败的日常织成绳结,一头系着故土,一头牵着余生。但孟元老的选择并非沉溺于伤痛。《东京梦华录》正文于兵戈战乱不着一字,甚至没有流露出任何情绪。作者如同修复碎瓷的匠人,只拣选釉色完整的残片拼接——不是遗忘伤痛,而是要在文明的尸骸上重建精神原乡。正如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这种文化巅峰的骤然崩塌,迫使南渡文人将记忆书写升华为文明存续的使命。
于是,孟元老以近乎偏执的精确性复现汴京——大到朝廷郊祭的仪仗,小到瓦舍伎艺的百戏。这种记录本身就是对遗忘的抗争。“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乱世中,记忆随时可能随着个体的湮灭而消逝,文字成了最坚固的城池。宫城的飞檐翘角、街巷的烟火气息、节令的喧闹声……这座曾经容纳百万人口的都城,在孟元老笔下复活了。
永不消逝的文明
今天的开封城,游客手持《东京梦华录》穿行于复建的汴河街市,寻找酒楼“旧址”;博物馆的研究员对照书中记载,尝试还原宋代茶器的形制;甚至有日本学者入矢义高、梅原郁的译注本,让汴京的喧哗漂洋过海。这些跨时空的对话,印证了孟元老最初的期许:“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孟元老的文字早已生根,它们不再是纸上的挽歌,而成了连接古今的桥。文明的韧性或许正在于此:当战火摧毁宫墙、时间模糊面容时,总有人以文字为砖石,在废墟上重建记忆的城邦。《东京梦华录》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北宋的剪影,更是一种启示:真正的繁华,不在于朱楼广厦,而在于普通人对生活的郑重其事。那些被记录的街市、宴饮、节庆,如同长明的灯烛,照亮了文明传承的幽径。
去年我和学生去中华艺术宫看动态版《清明上河图》,数字技术让汴河水流淌过整个展厅。有学生问我:“如果孟元老‘穿越’到今天,会用什么来记录上海?”我想起陆灏先生编的上海手札,想起王安忆写弄堂的《长恨歌》,突然笑答:“大概会是手机备忘录里的便签,配着九宫格照片发朋友圈吧!”学生们哄笑。但我知道这不是玩笑——当年勾栏瓦舍里的说书人,不正是北宋的“自媒体”?
每次下课后经过大学路时,咖啡店的玻璃窗映出白领们敲击键盘的侧影。那些闪动的光标里,有虹口糕团店的蒸汽,有武康路悬铃木的落叶,也有陆家嘴永不落幕的灯火。就像汴京的繁华散入《东京梦华录》的字里行间,今天的光影正在转化为新的记忆基因。1000年前那个在异乡追忆故都的文人不会知道,他随手记下的炊饼价格,会让后人触摸到文明的温度。
原来记忆从不曾真正消失,它只是换了个形式生长。
《东京梦华录注》
[宋]孟元老 撰
邓之诚 注
中华书局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