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和政治家王守仁(即王阳明)著作的结集。此次整理,是以《四部丛刊》影印之明隆庆谢氏刻本为底本进行点校,参校他本。 全书38卷,具体包括:首编语录三卷,为《传习录》,附以《朱子晚年定论》,乃守仁在时,其门人徐爱所辑,而钱德洪删订之者。次为文录五卷,皆杂文;次为别录十卷,乃奏疏公移之类。次外集七卷,为诗及杂文。次续编六卷,则文录所遗,搜辑续刊者。后附以年谱五卷,世德纪二卷。 本书是研究王阳明哲学思想和事功史迹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料。
上架建议: 1、国学典籍 2、中国哲学
答疑释惑: 1、市面上已经有不止一个版本的《王阳明全集》(名称不一),为什么中华书局还要再出一个? 答:已有的整理本,搜罗资料更丰富,是其长处,但在编排整理上,以己意变乱旧章,失去了古籍原貌。读者如果想追根溯源,找一个“为后来各本之祖”的明隆庆谢氏刻本来看,却缈不可得,因为它迄今没有一个忠实于原本的现代整理本。
2、为什么说中华书局的这个版本“最本色”? 答:严格按照底本进行整理,篇次、标题、正文用字和格式等,都最大程度上依从底本。比如书前小像的位置,仍在它原来该在的位置,并没有提到最前面。小像背面的赞语,过去的整理本都略去,此为首次正式标点,排列格式亦遵从底本。再比如书名,它原来就叫《王文成公全书》(收入《四库全书》时称为《王文成全书》),我们并没有从俗,改称为“王阳明全集”或“王阳明全书”,虽然那样可能更好卖一点。 稍微补充一下,“文成”是王守仁去世后朝廷给的谥号,在封建时代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后人称他为王文成公,乃是含有崇高的敬意。称他为阳明先生,其中的敬意便减了一层,不及称“王文成公”那样郑重。
3、为什么说中华书局的这个版本“最地道”? 答:地道不地道,全体现在分段和标点上。作者的原话是否看懂了?整理者是否准确地理解了阳明先生的意思?过去的整理本存在一些标点失误,讹误相沿,读者也就跟着稀里糊涂地读。中华书局的这个版本,字斟句酌,力求标点最大程度上呈现作者的原意。限于篇幅,只举2例(皆出《传习录》): (1) 旧标点: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 新标点: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 按:这是说心包含着做人做事的一切理,比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都是一心所发,不可在一事上专求一事的理。原文的“不成”,意思是“难不成”、“难道”,是疑问句。所以说原来的标点错了。 (2) 旧标点:先生曰:“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可见其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见破后如此说。……” 新标点:先生曰:“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可见。其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见破后如此说。……” 按:“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数句,是颜子“喟然叹曰”的内容(见《论语?子罕》)。阳明的意思是,观颜子的喟然一叹,就可以知道“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可见”为句,“可见”二字当属上读。 新整理本仔细体会作者的原意和语气,尊重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和行文习惯,类似这样的地方多不胜数。 过去整理本还有错得很离谱的地方。比如明清的科举考试,除了考“四书”“五经”的试题,还要考“论”、“策”,以及公文模拟写作(如诏令、表等)。有的整理本对此不熟悉,把策问排在表的后面,混成了一篇,让不明白的人看了一头雾水,明白人看了则啼笑皆非。
编辑推荐: 在细微处见真功夫。中华书局的这个版本,其优点要在认真阅读和比较后体现出来,我们敢说它“最本色、最地道”,不是夸海口。话说多了招人烦,老说别人的不好,也显得我们不厚道。本来嘛,后出转精,我们这个版本最晚出版,质量上当然应该做到最好。如果哪位读者还没有买王阳明的全集本,那么这个版本是最合适不过的。如果已经有了别的版本,又不差钱,也不妨再来一套,闲暇时对比阅读,或许会有新发现。
阅读小贴士: 古人有个说法,说吃甘蔗要从头上(梢部)开始,逐渐吃到根部,越吃越甜,这叫“渐入佳境”。读王阳明的这本全集,则必须从最前面开始,先读《传习录》,次读论学书札,这些都是阳明思想的精华所在。后面的公文奏疏,对研究历史有参考价值,思想方面就差了些。后面又有一些论学的内容,对前面是个补充。再往后就等而下之,不仅多有重复,思想的重要性也不及前面,它们中很多是钱德洪在编辑文集时删去的,后来听友朋相劝,出于保存先师遗稿考虑,才收进来的。(可以想见,现在搜集到的所谓阳明佚文,大都是唾余丛残,有价值的实在有限。) 总之,如果你时间精力有限,那就重点看前面的,因为糖分和营养都在书的最前面。呵呵。
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又称王阳明。 整理者之一王晓昕,曾任贵阳学院教授,副院长,已退休。现为贵州省阳明学学会会长,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整理者之一赵平略,现为贵阳学院教授,贵阳学院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