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学术著作 > 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精)--中华学术·有道
纵观千年文献,融汇中西学说,全面解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
¥
128.00
作者: 张伯伟著
发布日期:2024-04-18
中图分类法:I206.09
版次:1-2 开本:32开
装帧:精装 版式:简体横排
千字数:613 千字 总页数:783 页
ISBN号: 9787101155563
丛书名:中华学术·有道
访问量:155
图书购买
电子书
分享
收藏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编辑推荐
丛书介绍
作者简介
中华书评和媒体报道
若以孟子提出“说诗”方法为起点,则中国文学批评已有约两千三百年的历史。那么,在西方学术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是如何进行文学批评的呢? 本书回溯两千余年的历史,梳理汗牛充栋的文献,总结出三种最能体现传统文学批评精神的方法,即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以意逆志”法,受学术传统影响的“推源溯流”法,以及受庄禅思想影响的“意象批评”法。又探讨选本、摘句、诗格、论诗诗、诗话、评点六种批评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体用兼备。通...
展开全文
若以孟子提出“说诗”方法为起点,则中国文学批评已有约两千三百年的历史。那么,在西方学术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是如何进行文学批评的呢?
本书回溯两千余年的历史,梳理汗牛充栋的文献,总结出三种最能体现传统文学批评精神的方法,即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以意逆志”法,受学术传统影响的“推源溯流”法,以及受庄禅思想影响的“意象批评”法。又探讨选本、摘句、诗格、论诗诗、诗话、评点六种批评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体用兼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整体把握与研究,将其隐而未彰的体系重显出来,并将这一体系不断完善、丰富的历史呈现出来,在重显与呈现的过程中,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意义。
收起
新版前言 导言 内 篇 第一章 以意逆志论 第一节 从儒家人性论看孟子“以意逆志”的提出 第二节 汉儒以美刺说诗的新检讨 第三节 得意忘言与义疏之学——魏晋至唐代的古典解释 第四节 宋代的儒学复兴与“以意逆志”法的发展 第五节 集成期的清代 第六节 “以意逆志”法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 推源溯流论 第一节 “推源溯流”法释名 第二节 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形成——论“推源溯流”法的思...
展开全文
新版前言
导言
内 篇
第一章 以意逆志论
第一节 从儒家人性论看孟子“以意逆志”的提出
第二节 汉儒以美刺说诗的新检讨
第三节 得意忘言与义疏之学——魏晋至唐代的古典解释
第四节 宋代的儒学复兴与“以意逆志”法的发展
第五节 集成期的清代
第六节 “以意逆志”法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 推源溯流论
第一节 “推源溯流”法释名
第二节 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形成——论“推源溯流”法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古代文学史上的摹拟之风——论“推源溯流”法的文学背景
第四节 “推源溯流”法的成立
第五节 “推源溯流”法的类型
第六节 “推源溯流”法的解剖
第七节 “推源溯流”法的评价
第三章 意象批评论
第一节 “意象批评”法释名
第二节 “意象批评”法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意象批评”法的发展及其特征
第四节 “意象批评”法的评价
外 篇
第一章 选本论
第一节 选本的形成
第二节 选本的发展
第三节 选本的影响
第二章 摘句论
第一节 摘句的渊源
第二节 “摘句褒贬”的形成
第三节 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序》的分析
第四节 摘句的独立与渗透
第五节 摘句的评价
第三章 诗格论
第一节 “诗格”一词的范围、涵义及缘起
第二节 从《文镜秘府论》看初、盛唐的诗格
第三节 皎然《诗式》及其对晚唐至宋初诗格的影响
第四节 晚唐至宋初的诗格及其特色
第五节 宋代以后的诗格概观
第四章 论诗诗论
第一节 论诗诗的渊源及其成立
第二节 禅学对宋代论诗诗的影响
第三节 论诗诗的发展
第五章 诗话论
第一节 诗话产生背景之考察
第二节 诗话体制的演变
第三节 诗话的文化考察
第四节 域外诗话总说
第六章 评点论
第一节 章句与评点
第二节 论文与评点
第三节 科举与评点
第四节 评唱与评点
后记
附录一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附录二 “去耕种自己的园地”——关于回归文学本位和批评传统的思考
文献索引
人名索引
收起
中国诗学与域外汉籍研究双管齐下。
重显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隐而未彰的体系。
呈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完善而丰富的历史。
既有构建体系的雄心,也有爬梳史料的功力。
2002年版豆瓣评分9.4。
学术有道 经典常新
丛书编辑推荐
当代学术名家名作。
经专家与读者多年检验。
有思想,有方法,有传统,有体系,各领域必读之书,典范之作。
丛书作者群
田余庆、阎步克、邓小南、陈来、王子今、陈苏镇、刘浦江、辛德勇、吴丽娱、包伟民、唐晓峰、张伯伟、萧启庆、赖瑞和、陈植锷、廖伯源、王勋成……
张伯伟,1959年生,上海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诗学和域外汉籍。著有《全唐五代诗格汇考》《东亚汉文学研究的方法与实践》《日本世说学文献序录》《中国诗词曲史略》《回向文学研究》等。
媒体报道
MORE
张伯伟 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再版
域外汉籍与汉学研究 2023-07-19
若以孟子提出“说诗”方法为起点,则中国文学批评已有约两千三百年的历史。那么,在西方学术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是如何进行文学批评的呢? 本书回溯两千余年的历史,梳理汗牛充栋的文献,总结出三种最能体现传统文学批评精神的方法,即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以意逆志”法,受学术传统影响的“推源溯流”法,以及受庄禅思想影响的“意象批评”法。又探讨选本、摘句、诗格、论诗诗、诗话、评点六种批评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体用兼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整体把握与研究,将其隐而未彰的体系重显出来,并将这一体系不断完善、丰富的历史呈现出来,在重显与呈现的过程中,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意义。
评论
晒图
你输入的账号不存在,请重新输入!
新用户注册
游客提交评论
你输入的账号不存在,请重新输入!
新用户注册
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
李剑国著
¥268.00
吕碧城著作集(上下册...
会闲,鈡锦,李保民编
¥138.00
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
黄一农著
¥138.00
文体新变与南朝学术文...
李晓红著
¥59.00
六朝隋唐汉籍旧钞本研...
童岭著
¥54.00
泽螺居诗经新证 泽螺...
于省吾 著
¥95.00
论语文学研究
阳清 著
¥30.00
诗经二南汇通(精)
刘毓庆著
¥79.00
陈乃乾日记(精)
陈乃乾 著 虞坤林...
¥58.00
鸣沙习学集(全二册)...
徐俊著
¥98.00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
试读
alt :
http://www.zhbc.com.cn/resPath/ebook/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