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稀有的传世建筑学古籍。以木构建筑为特征的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营造法式》即是宋式木构营造之集大成者。它历经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奇迹般地流传至今,又经百年建筑学人的研究解读,才得以为人们所理解。
2,学术水准精良。本书作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贵祥先生,师从梁思成先生助手莫宗江先生,学术功底深厚。本书广泛吸纳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陈明达、傅熹年、徐伯安等诸多前辈的学术成果,在作者本人多年研究《营造法式》的基础上,校正原文疏漏,添补注释未详尽之处,配以现代文翻译,方便读者理解这部古建“天书”。
3,扩展视野的题解。作者在题解中对每部分内容都进行了深度解读,以《法式》文本为基点,讲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例如,石作制度中体现出的中国古代工匠不逊于西方的石作工艺水平。但为何中国古建筑并不以石料作为房屋的主材呢?到书中来寻找答案吧!
4,眉目清晰的原文。《法式》原书内容丰富,例如在匠作制度部分,有时即使是在一卷里,也包含了很多构件,它们罗列在一起就不易理解了。本书为过长的原文划分了层次,并拟出了小标题,以括注的形式穿插在原文中,使原文“眉清目秀”了起来。
5,细致扎实的注释。本书注释不仅包括三全本一脉相承的注音、注字词、注文义,而且标注了相关尺寸。《法式》中的尺寸有的是绝对尺寸,有的则是相对尺寸,即原文中给出的尺寸是比例尺寸,实际尺寸需要根据相关构件按比例计算得出。凡是这类尺寸,本书均给出了按照统一标准推算的演示尺寸,使构件的大小关系一目了然。
6,完整流畅的译文。《法式》作为一部宋代“国标”,是给内行们看的,因此原文简洁,大家都懂的就不展开说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三全本《法式》的译文反而显得“啰嗦”了一些,行文中务必要讲清楚这根“立榥”是门上的还是窗上的,那根“枓栱”是里跳还是外跳的,凡是能说清楚的,绝不“划水”。
7,优美珍贵的图样。《法式》原书以六卷篇幅收录图样,虽经传抄,但仍旧体现了宋式营造的风格,十分珍贵。本书以“陶湘本”为底本,收录了原书的全部图样及陶本附卷图样,并对附图文字进行了简体化处理。同时,特别指出了其中的图文疏漏,纠正了其中讹误。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