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欢迎光临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登录
注册
高级搜索
古籍整理
|
学术著作
|
大众普及
|
教育读物
图书
图书
图书资讯
书局快讯
中华书评
下载专区
书讯
局史
动态
荣誉
图书总目
新书
重点
古逸英华
期刊
丛书套书
馆配
天猫
京东
渠道
灿然书屋
伯鸿讲堂
读者开放日
伯鸿书香奖
宋云彬基金
籍合网
古联公司
版权
微博
服务
反盗版
教育培训
当前位置 >
图书
>
精彩章节
蒙求 童蒙须知-(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
大
中
小
】
【更换背景】
【行间距】
【恢复默认】
王戎简要①,裴楷清通②。
【注释】
①王戎(róng)简要:王戎,字濬(jùn)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魏晋高门琅邪王氏,“竹林七贤”之一。王戎谈话做事简明扼要,认知事物能切中要害。据《晋书•王戎列传》,王戎幼时与同伴玩耍,见道旁李树果实满枝,众孩儿争相去摘,只有王戎无动于衷。别人问其缘故,王戎说:“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验之果然。简要,简略扼要。
②裴楷(kǎi)清通:裴楷,字叔则,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据《晋书•裴楷列传》,朝廷吏部郎职位空缺,晋文帝向锺会征求合适人选,锺会说:“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皆其选也。”晋文帝最终任用裴楷。裴楷学识渊博,能将学问和生活融会贯通。晋武帝初登帝位,抽签求问在位年限,结果抽得的数字为“一”。晋武帝大为不悦,群臣失色。裴楷启奏说:“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于是晋武帝转而心花怒放。清通,清明通达。
【译文】
王戎谈话做事简明扼要,直切要点;裴楷则精通义理,做事通达。
孔明卧龙①,吕望非熊②。
【注释】
①孔明卧龙:孔明,指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人。蜀汉丞相。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早孤,叔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就带着诸葛亮到任上。诸葛玄去官后,又带着诸葛亮投奔荆州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垄亩。当时刘备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评价他为“卧龙”,建议刘备亲自去拜访。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打动诸葛亮,愿为汉室驰驱。刘备感叹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在诸葛亮辅佐下,蜀与魏、吴鼎立对峙,三分天下有其一。
②吕望非熊:吕望,即吕尚,亦称姜尚、姜子牙。先祖曾经担任四岳之职,辅佐大禹治理水土而有功。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年八十而钓于渭水之上。一次,文王行将出猎,先卜一卦,卦上说:“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罴,熊的一种。出猎果然遇到姜尚,交谈后文王高兴地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因此敬称姜尚为“太公望”,又称“吕望”。太公望率兵伐纣,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周朝,封地于齐。
【译文】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是条蓄势腾飞的卧龙,辅佐蜀汉三分天下有其一;吕望钓于渭水,被文王“猎获”,佐助周朝奠定八百年基业。
十一、前言、序言
《蒙求》前言
《周易•序卦传》曰:“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所以,人们将幼童称为“童蒙”,教育儿童即为“训蒙”,儿童教育的学问就是“蒙学”。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尤重儿童教育。在童蒙教育上,中国人有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方法,其重要的指导思想是雅制原则。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云:“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彩定,难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意思就是,无论人们各自的禀赋如何不同,但开始对其进行教育时都要持谨慎的态度。就像打家具、染丝帛,开始时的做法决定着事情成功与否。等家具做成、色彩染定,想再改动,那可就难了。童蒙教育是一样的道理,在开始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孩子雅正的内容。刘勰将儿童教育比喻为“斫梓染丝”,确实非常恰切。蒙学核心就是在开始的时候用雅正的知识教育孩子,从而让其大志早立,格调高雅。
因此,一套优秀的训蒙教材至关重要。数千年来,社会精英们一直致力于蒙学教材编写,代不乏人,名著迭出。如《汉书• 艺文志》载:“《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再有,李斯的《仓颉篇》、黄门令史游的《急就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以及大家熟知的《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声律启蒙》《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等,以上这些都是饱学之士的辛苦之作。
蒙学教材的编写,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悠久,对于初学者来说,将卷帙浩繁如烟海的古籍一一读过,简直是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童蒙教育,尤其是偏重于历史知识教育时,亟需删繁就简,举重若轻,又言简意赅、言近旨远的教材,以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在此背景下,就有了我们今天的这本《蒙求》。《蒙求》作者李瀚。关于李瀚的生平,史书记载不详。近现代学者们钩沉发覆,接力推演,勾勒出其生平的大概轮廓。李瀚,唐朝赵郡安平(今河北衡水安平)人,与李德林、李百药父子同宗。曾寓居宋州、饶州、洛阳、阳翟等地,先后出任县尉、侍御史、信州司仓参军、左补阙等职。其编撰的《蒙求》一书,书名取意于《周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以养正,圣功也。”
《蒙求》全文2384 字,共收录约600 个历史掌故。全书按韵编排,从切韵东字起,逐联押韵,每韵四字。上下两句对偶,基本上每句各讲一个典故。也有少量句子讲同一个故事,如“鸣鹤日下,士龙云间”和“王俭坠车,褚渊落水”等条。前后两个典故以类取事,事件性质或人物类型相近或相反,前后形成互文,便于理解,并打破人物所处或事件所发生的时间限制。如“王戎简要,裴楷清通”,是对王戎和裴楷个性的介绍;“谢安高洁,王导公忠”,是对谢安和王导品德的赞赏;“萧何定律,叔孙制礼”,是对萧何和叔孙通制定律法和礼制的记载;“时苗留犊,羊续悬鱼”,是对时苗和羊续清廉的褒扬;“鲍靓记井,羊祜识环”,记载的是鲍靓和羊祜前生往世的玄幻故事等等。
《蒙求》内容涵盖不同时期的人物、历史、神话、寓言等等,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外事、艺术、方术、习俗等等各个方面。故事来源不仅有群经正史、诸子百家,还涉及诸多稗官野史、方志异闻等。《蒙求》内容虽取材广泛,但更多的是取自信史,以历史人物和相关故事为主,涵盖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如“枚皋诣阙,充国自赞”“仲宣独步,子建八斗”“马良白眉,阮籍青眼”“谢安高洁,王导公忠”“管宁割席,和峤专车”“颜回箪瓢,仲蔚蓬蒿”等等,介绍了这些人物的突出事迹和主要性格特点。
除了信史中的人物形象,《蒙求》还收录不少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及事迹。如“杨生黄雀,毛宝白龟”“武陵桃源,刘阮天台”“雍伯种玉,黄寻飞钱”“栾巴噀酒,偃师舞木”“女娲补天,长房缩地”等故事。
概言之,该书是历史典故汇编,是传统故事大全,内容来源于文史哲古籍并萃取其中重要典故汇编而成。《蒙求》可谓一部简写版的唐前史,千年历史同台演出,数百人物顺次出场,美丑忠奸,任人评判。需要注意的是,书中难免会有一些封建、迷信之类的内容,不符合现代价值观。
《蒙求》成书后,迅速流行于世,在唐朝当时即为人所重视。著名文学家李华为之作序,饶州刺史李良欲将其推荐给玄宗皇帝。
李华被同时代人赞为“一代文宗,名望夙著”,他为《蒙求》作序说:“安平李瀚著《蒙求》一篇,引古人言行美恶,参之声律,以授幼童,随而释之,比其终始,则经史百家之要,十得其四五矣。推而引之,源而流之,易于讽诵,形于章句,不出卷而知天下,其《蒙求》哉!”
唐天宝五载(746),饶州刺史李良上表朝廷,推荐李瀚及《蒙求》一书,评价李瀚为“学艺淹通,理识精究”;评价《蒙求》曰:“撰古人状迹,编成音韵,属对类事,无非典实。”并且强调《蒙求》对童蒙的教育效果非常显著,“瀚家儿童三数岁者,皆善讽读。谈古策事,无减鸿儒”。甚至到了“不素谙知,谓疑神遇”的夸张地步。李良甚至认为《蒙示》要超越梁散骑侍郎周兴嗣的《千字文》。除了童子,《蒙求》对成人亦多有裨益,“错综经史,随便训释,童子则固多弘益,老成颇觉起予”。
晚唐著名诗人杜荀卿有《赠李镡》一诗,记载朋友李镡避黄巢战乱,移居山中。这位友人家境困难,到了“着卧衣裳难辨洗,旋求粮食莫供炊”的程度,但是仍然课子诵读《蒙求》不辍,“地炉不暖柴枝湿,犹把《蒙求》授小儿”。
及至有宋一代,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评价《蒙求》说:“取其韵语易于训诵”,“遂至举世诵之,以为小学发蒙之首”。当时,有大量依照《蒙求》体例的作品出现,如《本朝蒙求》《两汉蒙求》《名物蒙求》《孝弟蒙求》《训女蒙求》《赵氏家塾蒙求》《宗室蒙求》等等。可见《蒙求》影响之深之广。
宋朝以降,《蒙求》影响力不减,元好问谓《蒙求》一书,自唐“迄今数百年之间,孩幼入学,人挟此册,少长则遂讲授之”。
明万历年间,萧良有编撰《龙文鞭影》一书,无论体例抑或内容都深受《蒙求》影响。
逮至清朝,嘉庆时编《学津讨原》丛书的张海鹏,在辑印《蒙求》时,说:“骈罗经史,属对工整,于初学大有裨益,因刻诸家塾,为课孙之助。”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则于子部类收入徐子光注本《蒙求集注》上、中、下三卷。
在历史上,《蒙求》多有补注,版本甚众,但以南宋徐子光补注本流传最广。在徐子光之前,《蒙求》版本虽多,但无善本,且在传袭过程中,文本出现“鲜究本根,类多舛讹”之病,徐子光于是“渔猎史传,旁求百家,穷本探源,摭华食实”,参考宋朝通行本,对《蒙求》重新加以补充、修订和注解,是谓《蒙求补注》,四库本称为《蒙求集注》。在《蒙求集注》中,徐子光保留了部分前人的注解,即“旧注”。我们在注释中有少许采用,仍称为“旧注”。
徐子光补注本问世后,唐古注《蒙求》逐渐被取代而最终散佚。正如学者王重民在其《敦煌古籍叙录》中所言:“自中唐至于北宋,是书为童蒙课本,最为通行。及徐子光补注出,而李氏原注微。”
现代人去古已远,读古籍自然会有一定的困难:一是古籍卷帙浩繁,二是语言古奥。这本《蒙求》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蒙求》是本历史知识浓缩读本,如前文所述,《蒙求》故事来源不仅有群经正史、诸子百家,还涉及诸多稗官野史、方志异闻等,囊括了大量传统掌故,读者不必再皓首穷经地搜求。其次,我们以乾隆《四库全书》本《蒙求集注》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相关文献,补充相关资料,再用浅近的白话文将之呈现,以方便读者理解故事本身以及相关背景。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对文中较难理解的字词加以注释,扫除阅读障碍;二、补充和典故中人物有关的材料,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明;三、对背景交代不清的地方加以补充,让读者既明白事件本身,又能读懂故事背景;四、列出相关典故出处,便于读者进一步探索;五、译文采用了意译的方式,将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明白,清楚易懂。我们虽用心解读,但是限于才疏学浅,力有不逮,失当之处,万望方家不吝指正!
王永豪
2023 年8 月
《童蒙须知》前言
《童蒙须知》又名《训学斋规》,是南宋大儒朱熹撰写的训蒙教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为朱子。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朱熹对教育的重视,涵盖从“小学”到“大学”全过程。朱熹《小学序》曰:“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其《大学章句序》亦云:“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朱熹的教育思想在这两个序言中互为印证,即“大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目的,而“小学”教育则是“大学”教育的基础。童蒙只有打好“小学”基础,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养成正道,并“持守坚定,涵养纯熟”,长成之后,才有可能“通达事物”“无所不能”,成就“大学”气象。
礼仪是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朱熹同样重视弟子诗书礼仪的学习。他告诫子弟:“诗书不可不学,礼仪不可不知。”《童蒙须知》就是朱熹编撰的以培养礼仪规范、生活习惯等为主的蒙学教材,包括“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以及“杂细事宜”等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朱熹礼仪教育思想的体现。这个礼既包括人与物理世界的交往礼仪,也包括人与人文世界的交往礼仪。
什么是人和物理世界的交往礼仪呢?举个例子,比如“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就属于这一方面。不遵守物理世界的行为准则,自己就会受到伤害,比如乱穿马路容易遇到危险。生活中不遵守规则,很多时候虽无生命之虞,却容易使自己受伤,需要向童子耳提面命。《童蒙须知》里类似的句子非常多,比如“凡开门揭帘,须徐徐轻手,不可令震惊响”,“凡向火,勿迫近火旁。不唯举止不佳,且防焚爇衣服”,“凡夜行,必以烛,无烛则止”,“凡执器皿,必敬谨,唯恐有失。凡危险,不可近”,“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等等。
以“凡开门揭帘,须徐徐轻手,不可令震惊响”这句为例,意思就是说,进出房间揭帘子、开关门的时候,应该动作轻缓,以免发出声响影响别人。保持安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礼仪规则,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我们还可以将这句话理解得更深远一些,如果推门揭帘的力度过大,速度过快,就不仅仅是制造噪音的问题了,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或自己。比如突然把门撞开,门后如果有人就会受到伤害,尤其是,门后的人万一手里有危险品或者贵重的易碎品就更不好了。
作者在培养童蒙与物理世界的交往习惯上颇费苦心。其实为人父母者都能感同身受:从父母养育孩子的角度看,第一需要小心的就是避免孩子受到意外伤害。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保证自己的安全也是成就晚辈的孝悌美德。
除了和物理世界的交往礼仪,还有和人文世界的交往礼仪。就是说,教育童蒙怎么和别人相处,怎么为人处世。比如“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语,言须不可妄”,“凡众坐,必敛身,不可广占坐席”等等。
以“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这句为例,这是对童蒙衣着打扮的要求。中国人历来重视服饰,如《礼记•冠义》称:“冠者,礼之始也。”周瑜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风度无两;子路甚至对冠的维护到了“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程度。孔子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服饰不仅能展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是我们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朱熹还讲到童蒙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如“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凡如厕,必去上衣,下必浣手”,“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等等。在童年时期,养成好的习惯,受益终身,正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周易•系辞传》:“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童蒙教育就需要有“易知”“易从”的特征,否则就无法达到开蒙养趣的效果。《童蒙须知》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以言浅旨深、举重若轻的方式传递给童蒙,学习起来自然就容易有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历来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优良传统。因为礼仪的作用是极大的,可以治理国家,使社稷安定,使人民生活有序,和谐相处。所以《左传•隐公十一年》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仪的范围又是极广的,涉及我们日常举手投足、衣食住行等所有细节,一举一动都有礼的规定。行为合乎礼仪是有修养的表现,一个粗鄙无文的人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所以,童蒙一定要在礼仪养成上多下功夫,礼仪培养要从孩子抓起。这也是南宋大儒朱熹编纂《童蒙须知》的初心之所在。
王永豪
2023 年8 月
【返回首页】
©2002-2027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2931号
www.zhbc.com.cn zhbc@zhbc.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0219号
游客评论
用户昵称:
邮箱地址:
手机号:
验证码:
看不清楚?刷新